金乡县马庙镇:三级养老服务体系托稳“夕阳红”
时间: 2024-05-22 04:00:32 | 作者: 新闻中心
5月16日,记者从济宁市金乡县马庙镇了解到,当前马庙镇60周岁以上老年人有11841人,占总人口的20.3%,老龄化、高龄化趋势明显。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让马庙镇广大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近年来,马庙镇建起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2处、敬老院1处、日间照料中心1处、村互助养老院8处,还建起镇、村、居家三级贯通的养老服务体系,有效满足群众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稳稳托起“夕阳红”。
5月8日上午11点,马庙镇敬老院的走廊上,老人正聚在一起聊天,分享着各自的生活趣事,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敬老院的工作人员忙碌而有序地准备午餐,厨房里飘出阵阵饭菜的香气。院子里盛开的月季花也在阳光下生机勃勃。
在这里,老人不仅得到了细心的照料,还享受到了丰富的精神生活。“我们刚刚组织了活动,为院里的老人提供理发服务。”工作人员寻之清介绍,敬老院会定期组织各种活动,如书法、绘画、唱歌等,让老人在活动中找到乐趣,保持积极的心态。
目前,敬老院可容纳130多位五保户老年人开展各类活动,能够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院内设有生活照料区、托养照护区、健康医护区和休闲娱乐区等多个功能区域。此外,敬老院还面向全镇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短期照护、膳食供应、康复护理和文化娱乐等多种服务。
“我们将老人护理外包给专业的养老服务企业,由他们提供专业化服务,而敬老院的工作人员则负责监督和协助处理各项事务。” 寻之清说,同时敬老院还成立了管理委员会,参与蔬菜采购、餐饮安排以及院内公共事务的策划,充分的发挥大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仅如此,敬老院还与镇卫生院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打造医养结合的服务体系。
让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就地安养,是许多家庭的朴素愿望。为此,很多地方开始探索新的养老模式,村级互助养老院便是其中一种创新尝试。
在马庙镇小程楼村互助养老院,两位老人住一间卧室,方便彼此照应。幸福食堂、洗浴间、公共卫生间等每一处都整洁干净,除此以外还有棋牌室、图书室等供老人休闲娱乐。这里为农村留守、空巢、独居老人创造了相互帮助、相互关照、消除孤独的生活环境。
79岁的程现付和老伴蒋王英在互助养老院已经住了5年。“这里好得很,冬有暖气夏有空调,我和老伴住着也舒服,周围都是村里熟悉的老邻居,大家一起有话说。”房间两个床位,一个沙发,茶几上还摆着茶叶、水果,墙上挂着电视,房间里整洁又明亮。
79岁的程现付和老伴蒋王英在互助养老院住了5年,程现付床头放着和妻子的合照。
“在日常运营上,互助养老院由村集体管理运营,采用‘个人交一点、社会捐助一点、政府救助一点、企业出一点’的方式,保障了养老院的高质量正常运营。” 小程楼村党支部书记程元新说。
目前,马庙镇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共有8处。马庙镇党委副书记郑超和记者说,村级互助养老院的核心理念是“原地安养”。与传统的集中式养老院不同,这种模式更注重让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中生活,避免他们因离开家乡而产生不适感和孤独感。同时,他们还能够最终靠互助的方式,照顾彼此的生活起居,形成一种温馨、互助的社区氛围。这不仅提升了老人的生活品质,也增强了村庄的凝聚力。
5月6日,山东纳福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的照护人员初光林来到黄庄村村民张安福(化名)家中,帮助他整理家务,并陪他聊天。74岁的张安福无儿无女,习惯了村里的生活环境和邻里关系,因此不愿意搬去敬老院,一人在村中独居。
初光林是镇里聘请的照料分散供养家庭困难人员的护工。他每月都会到分包对象家中进行巡访,不仅为行动不便者跑腿代购、办理事务,还指导患病老人服药,关注其身体不正常的情况,并根据自身的需求帮忙联系医生和医院就医。此外,他还会帮助分包对象打扫室内外卫生,保障个人卫生。
据了解,针对马庙镇农村分散供养人员需求,当地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开展精神慰藉、康复护理、定期探访等服务,着力解决“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等急难愁盼问题。2022年9月到2023年9月,马庙镇共投入9万余元,服务210名老人,服务3900余人(次)。
“除了分散供养老人,我们近期正在筹备助老食堂。马庙种大蒜的、外出打工的村民多,顾不上家里老人,尤其是农忙的时候。目前我们正在筹划利用闲置庭院,在各村开设助老食堂,解决老人中午一顿饭的问题。”郑超介绍,让老年人享有高品质的养老服务,健康幸福地安度晚年,是日趋老龄化的社会面临的现实课题。马庙镇将持续提升为老服务能力,积极探索服务新模式,拓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促进养老服务范围扩大、服务增效、精准多元,让为老服务更加优质有效,逐渐增强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